-
传媒安全
-
智慧教育
-
智能显控
可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部署方式,支持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广播电视、中波广播、调频广播等全信号接入,针对各类信号形式进行信道指标、码流指标、视音频异态等多维度监测,为安播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对广播电视各业务采用平台化的统一管理方式,一站式提供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信息收录、异态报警、历史回溯等功能,塑造全面、高效、流畅的安播监管业务流程。
提供全景监看、值班台、报警全览等功能,能够及时掌握各类报警信息、处理异态故障,并联动明升国际安播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多渠道灵活便捷的通讯指挥、管理调度。
支持对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的多维度统计分析,构建智能报警处理知识库,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报警收敛、自动化的故障处理。
应用人工智能内容深度识别技术,通过海量专项素材的机器学习,不断优化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场景识别等引擎,能够对IPTV节目中出现的涉黄、涉暴、涉政等敏感、违规内容进行快速识别发现,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内容合规性监管。
通过分布式部署的IPTV拨测设备,可以对辖区内各地区IPTV的鉴权认证服务、EPG服务、DHCP服务、直播业务、点播业务等进行自动化拨测,及时发现无响应、高延迟等异常,全方位高效率实现IPTV业务可用性监测。
通过EPG多环节比对监测,进行EPG一致性和合规性核查;通过对电影公映许可证和电视剧播出许可证等的智能识别提取,并和备案信息进行比对,进行节目播出合规性核查;通过对终端页面的识别分析,进行APP合规性核查,全方面多维度实现传播秩序监管。
拥有IPTV整个传输链路从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到各省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各省市电信/联通/移动IPTV运营商核心节点、各省市县IPTV用户终端全业务、全链路的监测能力。
打破“一个业务、一个系统、一套设备”的建设模式。实现网络视听新媒体各类业务在一个平台上融合监管、监管大数据在一个平台上汇聚共享、监管结果在一个平台上收录发布,实现了全业务、全流程、多维度的智能化、便捷化监管。
采集引擎实现海量数据分布采集存储和高并发访问负载均衡,支持多种索引策略、智能检索辅助、内容相关度排序等功能,在保证查准的同时,提供查全手段,满足采集引擎对查全和查准的双重要求。
平台采用层次化、模块化架构,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各个层面统一考量整体设计,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存储系统、数据分发管道、数据分析模块、本地搜索引擎的构建,形成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采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海量专项素材的机器学习,不断优化人脸识别、场景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智能化识别引擎,对各类媒体内容进行多维度分析,精准识别敏感、违规内容,显著提高网络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内容监管的工作效率,有效节省人工审核的工作量。
对运营商视频业务进行主观(视音频质量层面)、客观(信道码流指标层面)监测,全面评估视频业务质量,保障终端用户收视质量。
通过多节点直播节目一致性比对监测,保障节目传输过程中安全无篡改,保障直播业务安全,切实维护舆论阵地安全。
通过EPG质量监测、CDN性能拨测、终端可视化拨测等手段,从用户终端角度实时感知平台端电视业务、视频应用、EPG服务性能,全维度保障用户收视体验。
全局掌握运营商各业务安播态势,对上游节目源供给质量、下游终端的分发效果做出准确评估;细致测评各频道、各栏目、各设备的健康度,提供主动运维的预测性参考。
对新媒体播控平台提供的直播、点播、EPG等业务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测,综合运用一致性比对、播出状态智能识别、智能拨测等手段,保障新媒体播控平台全业务服务质量。
基于全链路质量监测、全设备综合网管,形成机房传输链路电子图纸,直观展现当前业务传输路由、故障点位,协助值班人员迅速判障排障。
根据多维度综合判障结果,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常规故障策略式切换控制,完成自动化应急处置。特殊故障及时告警并给出处理建议,提升人工处置效率。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新媒体播控平台的业务流程、视音频内容等播出要素,系统设备、机房机架等生产要素,温湿度、烟感、水浸、电力、安防等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采集监测呈现,提供最直观的管理窗口。
对台站内信号、设备、动环、安防状况进行全方位采集监测、可视化呈现,便于台站值班人员实时掌握全台站运行运行,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实现精准运维排障。
将监测监管业务与资产管理、通知公告、值班管理、公文流转等指挥调度业务有机整合,通过一站式的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各级发射台站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大大提升区域内台站运维管理水平。
系统通过自动抄表、机器人/无人机巡检、AR信息辅助、VR远程排障指导等手段,对发射台站日常值班工作进行辅助,能够有效简化值班人员工作复杂度,提升台站技术运维水平。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多层次监管分析可视化、智能化运维辅助,监管运维结果支持多终端发布,有效提升值班人员日常运维工作的精准性、便捷性。
通过云课堂智慧教学终端升级智慧课堂环境,简单易用。一键上课/下课,自动打开/关闭所有教学设施,开启多视窗教学、远程互动教学、小组研讨教学等教学新模式;可远程控制和管理教室设备,调整录播摄像机角度;支持远程批量部署和升级软件。
融合线上教学空间与智慧教室空间,开展混合教学方式。课前,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上进行备课,引用校本资源,协同备课,确认教学重点;课中,可以使用云课堂教学终端,快速使用准备好的课程资料教学和开展课程活动,实现多视窗教学、互动研讨教学和跨空间教学;课后,线上做作业测验,生成课程的分析报告。
支持多个教室同上一堂课; 远端教室可以同时观看教学课件与老师画面;远端教室可以与本地教室共同参与互动。
支持在线签到、挑人提问、课堂测验、互动弹幕、实时抢答等互动方式; 学生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参与互动。
实现跨空间教学、多视窗教学、分组研讨教学,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开展多元化教学。
为教师构建线上备课空间和教学管理班级空间,为学生构建社区化在线学习空间,让教与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课堂实录的规模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结合AI剪辑技术的精品课程在线创建,各类公共资源的统一接入管理,实现校本资源的共建共享。
为督导员提供线上和线下均可参与的教学督导服务,为管理员提供直观的远程教学空间管理服务,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数据可视化服务。
全嵌入式设计,运行稳定;智能视窗交互,操作流畅;全分布式架构,部署简单,任意扩展。
可对接录播、中控、监考、安防等设备和平台;支持ONVIF、RTSP、GB28181、RTMP等协议的不同品牌监控摄像头接入;支持H.264/H.265编码格式的网络流,支持4K超高清分辨率;可对接任意规模的LCD、LED、DLP等各种屏幕墙。
信源可视化预览,多方式快速导览;大屏可视化布局,所见即所得,支持多画面合成、画中画、跨屏、漫游、底图;布局预案编制,一键快速调取。
可对接不同品牌的中控、多媒体设备以及动环设备;支持RS232、RS485、I/O、IR、TCP、HTTP等多种形式的控制协议;教学环境远程控制管理,分层分类导览,控制操作与视频回显相结合;摄像头预置位管理,一键式电子监考预案调用。
基于“FPGA+ARM”双核架构,明升国际画面云集深压缩和浅压缩两种视频处理技术于一体,同时输出双码流,可根据网络情况和视听空间关系,灵活满足用户的视频调度展示需求。
系统凭借QOS技术的流媒体传输质量保证机制,支持千级输入/输出节点的系统规模,在带宽应用复杂的网络系统环境情况中做出流媒体传输质量上的保障管理,有效保障信号网络传输效果和传输质量。保证视音频同步、画面无水波纹、物体无撕裂现象。传输指标符合广电播出级要求。
支持在显示大屏内进行超高分辨率信号调度,通过多台4K输入节点机采集超高分辨率信源(三联屏/多联屏/底图机,最大10K*10K@30),支持GPS、SCADA、EMS、GIS等多种超高分平台信号,通过分布式信息流调度系统实时显示到屏幕上,支持多个超高分动态画面点对点大屏显示、开窗和缩放应用,方便用户进行多种业务数据呈现和管理。
信息流调度系统采用广电级专业视音频采集编码、网络传输、大屏显示技术,系统全自主研发设备,对前端编码与后端解码设备进行技术匹配,实现整体视音频画面端到端延时十毫秒量级。
任意位置机房、任意业务网络、任意操作系统的主机信号都可以接入,形成统一的视联网络。主机信号可在坐席显示屏与拼接大屏间灵活调取显示,解决因繁杂的信息化系统和业务量所带来的系统互操作难、信息流转慢、作业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主机集中放置在机房,坐席只需一套键鼠、一面屏,打造简洁舒适工作空间。高品质的主机桌面显示,超低延时的键鼠操作,还可进行双向通话、U盘文件传输、远程开关机等操作,实现真正的“Real Control,Real Machine”。
操作人员可调取多个主机信号到坐席显示屏,支持PIP、PBP多种布局模式和多联屏展示方式,主机交互灵活切换,屏间鼠标无缝漫游。人性化的OSD菜单,可视化的信号预览,快速的预案布局,高效的功能热键,让交互更便捷,让办公更高效。
席间可相互推送信号,多人组会,语音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坐席也可以将信号推送到拼接大屏,实时预览,灵活开窗,自由布局,同时也可以将大屏上的信号拉到坐席进行交互控制,整体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
嵌入式插卡设计,满足多种不同场景需求,分布式网络化部署,无单点故障,可无限扩容。
视频监控、GIS地图、高点监控、无人机、单兵、视频会议等各种移动信源接入,融合通信对接,远程联动指挥。
环境控制、融合通讯、视频会议等多个业务系统纳入到统一的操作界面,解决了传统各业务系统独立堆叠,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实现指挥大厅、一中心三部门、决策室、机动指挥车等多个指挥场所的“横向互联”,或相关委办局之间的“横向互联”,以及上下级机构的“纵向互联”,解决了传统系统资源割裂、调度效能低的问题。